林西莉,瑞典人,生于年,瑞典名塞西丽娅·林德奎斯特,著名汉学家、作家和摄影家。60年代初曾在北大留学,年起,林西莉在瑞典任汉语教师,年后为瑞典电视台做有关中国语言的节目。出版有关中国的著作多部,其中《汉字王国》与《古琴》均获得过瑞典最高文学奖——奥古斯特文学奖。
瑞典人总是把当年奥古斯特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书籍当作圣诞节礼物,林西莉两度用中国文化点染了瑞典人的最隆重的节日。
她的书,让全世界的华人汗颜!
01
年,28岁的瑞典姑娘塞茜里娅·林德奎斯脱随丈夫来到北京大学学习汉语,为入乡随俗,她给自己起了中文名字:林西莉,林即森林,西莉既西方的茉莉花。
那个时候要获得中国的留学签证非常难,她得到了很多人的推荐信,其中包括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六世。年1月2日,他们终于成行。路经莫斯科时,她去见了当地的一位音乐教授,说自己想在中国学一门乐器,教授建议说,应该学古琴,古琴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文人风骨的乐器,并向她推荐了古琴研究会。
年轻时的林西莉
▲
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对她来说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在瑞典时她读了不少关于年的中国的书,但年后的中国是什么情况,瑞典人都几乎一无所知。
她住进了北大的宿舍,教室和宿舍都很冷,学生们都穿得鼓鼓囊囊的。春天到来时,学生们爬到榆树上摘树叶吃,为了抓到树叶,很多枝杈被折断。林西莉跑去跟老师说有人毁坏树木,老师告诉她全国都在闹饥荒。然后她注意到她的同学们浮肿的面容和肢体,直到自己也开始一绺一绺地脱发时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医生诊断为蛋白质严重缺乏,让医院注射维他命B。
60年代的北京街头
▲
在北大的经历很不愉快。课文中很少有日常用语,绝大部分课文都富于政治色彩。老师只是机械教学,一味让死记,没有过多的解释,提问被视为打扰课堂纪律。
她在日记中写道:“我感到我与这个国家的距离在令人不安地增加。生活过得如此沉重,就像穿着胶鞋跋涉在泥泞的田地里……授课不是要造就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而是要使人无条件地服从新的社会制度……我感到我在变小、皱缩和正在不可救药地变成一个四岁的孩子。”
林西莉的北大学生证
▲
当林西莉进入北京护国寺附近的古琴研究会学习古琴后,她对中国的态度完全改变了。古琴研究会(成立于年,文革期间被关闭)在一栋老四合院里,一共有11位音乐家、学者,他们博学、友善、敬业,从不讲空话和口号。而她是古琴研究会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学生,他们恨不得把所知道的都教给她,毫无保留。
古琴研究会大门
▲
对她来说,这儿是与严酷的政治大环境隔绝的一方清净之地,中国最精英的传统文化尽管遭到怀疑,但仍然在此保存完好。
她的老师是王迪,王迪弹的是一张唐代的琴,林西莉弹的是一张宋代的琴。
年代初,古琴大师王迪(右)指点林西莉弹古琴,两人年纪相彷。
▲
在隔壁工作的古琴演奏家、画家溥雪斋有时会轻手轻脚走过来评点一下,他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兄。王迪的老师、杰出的古琴演奏家管平湖自然也很北京去哪治疗白癜风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