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音年武威大地震

武威大地震

·永念

武威

一九七二年武威大地震

武威

地震详情

武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和汗水,创造着河西走廊辉煌的文明,留下了许许多多珍贵的历史古迹与文化遗存。但八十八年前的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却把这里世世代代积累的文明无情地撕成碎片: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父老乡亲,有4万多鲜活的生命顷刻离开了人世;历经千年的文化积淀,在短短几分钟之间烟消云散,毁于一旦,给武威人民留下了一段不堪回首的沉重的记忆。

年5月23日(农历四月二十三日)清晨5时20分,武威发生震级为8级的强烈地震,地震烈度为11度,震源深度12公里,震中位于古浪县(北纬37.6度,东经.6度),当时世界大多数地震台都清楚地记录到了这次地震。

地震波及甘肃、青海、陕西等地,武威、古浪等地破坏极为严重,大地震造成武威死亡共4万余人。

地震时凉州城四门砖楼共二十四个,倒塌23个,只留残缺不全的北楼;

大云寺、罗什寺、清应寺及三座号称“文笔三峰”的佛塔全部震毁;

房屋倒约十分之三,县署倒平,县署倒房百余间,县长也不幸遇难,街道出现裂缝;

文庙儒学院大部分建筑被毁,天梯山石窟毁坏洞窟10余处,百塔寺荡然无存;

城郊雷台、东岳台、海藏寺及四乡著名建筑、庙宇大部被毁……突然降临的地震灾害,使得古老的武威在无助的哭泣。

那时那刻,人们才饱尝到什么是家毁人亡,哀鸿遍野,什么是触目惊心,惨不忍睹。另外,大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也极其严重。大地震后,南部水源山口大量土石雍入谷地,杂木河等大渠渠口被摇崩的土石堵塞,水流失控,形成堰塞湖,年6月17日夜,堰塞湖湖水决堤而下,殃及古城、六坝、新华、高坝、大河等乡镇,水头高达数丈,冲没农房村寨处,冲毁房屋余间,淹死村民近人,牲畜近2万头(只)。

后续报道→

有关此次地震的破坏情况及地震现场的记录并不是很多,仅散见于一些报纸、书信和县志上,但从这些珍贵的资料中,我们才得以对那次大地震做一个大致地了解。

最先如实记载这次大地震情况的,是一位名叫蒲登波罗克的德国人,他是甘肃天主教会的代理大主教,长期在在兰州传教,地震时恰好在武威。

在他震后几天就写给《字林西报》的信中说:“年耶稣升天节前的那个星期一,我将永世不会忘记,地震的恐怖不会从我们的脑海中抹掉。那天清晨,在没有任何警告的情况下,地狱里的恶魔似乎出笼了:一种无法形容的声音,是从地下深处传来的可怕的雷鸣,是在天空中响起的栗人的回声……就在这一刹那,墙壁纷纷倒塌……云集的尘灰飞扬起来,增添了恐惧和混乱,一切处于黑暗之中。孩子们在尖叫。大地还在颠簸,房子全坍了,墙壁也倒了。

可怕!真是可怕!……不论我们转向哪里,见到的是一片废墟,听到的是极为痛苦和失望的叫喊声。……在凉州以东和东南,教会曾有过几所出色的教堂,它们全毁了,教堂和建筑物被夷为平地,有许多教徒丧身其中……凉州城外的南山破坏惨烈,地下水喷涌而出,均为黑色,且含有大量的硫磺。饥民无食,被毒气熏死者甚多……幸存的人们大都露宿于泥土地上,因罹患疾病而导致死亡的人不在少数。食物、衣服、用具等无不匮乏。又因电线及道路全为地震毁坏,与外界隔绝,故赈济也极为困难。大震过后,小震仍不断发生,人们缺衣少食,人人自危。”

一个多月后的7月1日,蒲登波罗克再次写道:“……自从5月23日大地震以来,地震几乎天天发生,但没有再造成损失。在古浪、武威两地,有近5万人死亡,另有到人流浪街头,濒于半饿死状态,或者坐等救济会施食……”

蒲登波罗克大主教当时正在凉州传教,他以一个地震亲历者的身份写下对此次地震的见闻,真实的反映了大地震开始至震后情况,为后人了解此次武威大地震保存了第一手资料。

地震过去两个多月后,当时的《盛京时报》才比较详尽地报道了这次武威地震的有关情况。年8月16日的《盛京时报》第五版记载道:“凉州于本年五月二十三日晨刻,地忽大震,一时山谷崩裂,日暗无光,城市庐舍倒塌者十之六、七,繁富之区,化为丘墟,数千年之古迹,同时浩劫,哭声震动天地,万井为之无烟,历来震灾未有若此之惨酷剧烈者。

兹经详细调查,仅武威一县,计压毙人口三万五千四百九十五人(原有人口八万多),牛马羊畜二十二万二千零九十五头,倒塌村庄一万九千三百九十九座,房舍四十一万八千四百四十二间,崩裂田地约十二万三千六百六十九亩余,其余杂物等件,伤损不可以数计……”《盛京时报》的这篇报道内容翔实地记叙了地震之惨状,读来令人动容。

报道一经发出,立刻引起了人们的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xizx.com/lxxxw/628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