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白癜风医院是哪家 http://m.39.net/pf/a_5291113.html
点击上方蓝字.阅览更多文章
浮云梦落花,世味煮成茶,人间悲欢离合,笔下诗酒趁年华。他有无尽的才华,还有深刻的孤独。但最可贵的是那玲珑剔透的心,融进歌词里,照亮了许多人的孤独。乐评人木叶说:“林词三千,参差,明灭。隐隐间,有个悟字。”林夕是当今歌词界中最为著名的填词人之一。他的作品可以说是引领着现今流行乐坛的发展。而当说起林夕的时候,就不期然会想到林夕的填词生涯与佛学结下不解之缘。从佛中参悟爱情无常“我写词,在时装学角度而言,即是好多条line,我现在主力钻研的叫‘佛line’,年我为了王菲写了《守望麦田》、《百年孤寂》与《开到荼靡》,都是尝试用佛家精神,solve恋爱的问题,很难流行,希望日后糖衣再放多一点。”林夕在年接受访问时如是说。这条佛line,渐渐成为林夕词作的一股主流,无论是直接说理的《难念的经》、《观世音》,还是借以谈情的《人来人往》、《爱情转移》,佛学的意味均十分浓厚。林夕引佛入词是近十年左右的事。他在一次访问提及,以佛学来填词源于年自己经历的一场大失恋,凑巧他要为之填词的王菲也经历婚姻问题,于是林夕开始以新的手法书写:“我想了很久,一个人可以怎样保护自己,想了很多道理,后来又写了《给自己的情书》。之后开始看佛经,发现它和我之前想的道理类近,佛的主旨是如何解脱痛苦。”起初林夕的词只是碰巧与佛理相通,经过十一年时间洗礼,林夕这条“佛line”日趋圆融。佛法从苦中悟自学多闻的林夕,在没有皈依师父之下,自行成为佛教徒。这条学佛的大道上,除了黄沾指引之外,就是林夕自己,从人生的苦之中悟出来的。林夕说:“年,我解决不到失恋的问题,这个苦太重了!当时所知的佛法很浅,不过是人人挂在口边,写得出,也未必解得出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适逢王菲正在离开窦唯,窦唯又发表了很多很难听的说话,王菲要开碟,我便想在歌词上开解王菲,也开解自己,其中一首是‘百年孤寂’。”大雨曾经滂沱证明你有来过
可是当我闭上眼再睁开
只看见沙漠哪有什么骆驼
背影是真的人是假的没什么执着
一百年前你不是你我不是我
──百年孤寂个中不执著的道理,是林夕自己悟的:“本来出于庄子思想,但写完之后再思考,便发觉:‘这不就是佛家的道理吗?’当时自己正是陷入了佛说的求不得、爱别离苦之中,尝试用不执著的想法,自我开解。脱苦,不就是佛教的目的吗?这便继续深入钻研佛法。”原是虔诚基督徒,又服膺道家,深研《道德经》的林夕,为何最后选定佛教,成为佛教徒?“佛教,是宽宏、包容的人生哲学,足以解脱生死的宗教。”林夕说,“佛教与一神论、其他宗教最大的分别,是佛说一切都是每个人自己修为所得,不是信就在天堂,不信就下地狱。任何地域、时代、不知有佛、不是佛教徒的人,只要行善,就有善果,福慧增长,就可以生天、成阿罗汉、成佛,人人皆可成佛!这是非常合理的,绝对合乎科学性和逻辑性,足以解决最终的生死问题的,令人信服!”随着心走方能走出焦虑年后,林夕开始在歌词里留一盏明灯。哪怕是悲哀,也要看到无尽黑夜里的一点光明,心存希望。林夕说过,曾经有一个陌生听众来信,说他写给陈奕迅的《黑择明》,将深陷抑郁症的自己从自杀的边缘拉回来。黑择明,就是要在黑暗中寻找光明。林夕说:“我可以写得悲天,但始终要悯人。”于是,我们遇见了另一个林夕,一个日益平和、通透、悲悯的林夕。为了让更多人认识焦虑症,克服焦虑症,林夕积极担任推广大使,还和刘德华合作制作一张唱片,帮助香港人减压。后来就有了周华健的《难念的经》。他用佛理告诉世人,对于人间的镜花水月不要过于执着,乃至被贪嗔痴禁锢在灰暗的角落,寻不到人生的海阔天空。在刘德华的《观世音》里,林夕描绘了城市里的众声喧哗,有太多无谓的争拗“像贪瞋痴交响盛宴”。人生在世,无论悲喜,皆如梦幻泡影。在《六月飞霜》中,他冷眼旁观那些为了纸醉金迷、夜夜笙歌的日子而贩卖自己的灵魂与血肉,“浮在半空寄生货柜箱”。灵魂寄生在小小的货柜箱里,只剩下一副躯壳。他写道:为了梦幻日子得到保障/用恶梦结账乌托邦贩卖血汗变栋梁在《大傻》中,他感慨,在现代社会,生存的压力越来越大,人越来越追求物质而忽视心灵。有时候,我们需要停下来,等一等我们的灵魂。关于《天水、围城》,林夕的解释是:“这个狭窄,我包括了空间、视野、生活选择。在狭窄的岁月中,我们除了挣钱交租供楼,还有余钱熏陶生活吗?还能发现不用钱买到的快乐吗?”我们不快乐,我们焦虑,是因为我们背负着太多的东西,被禁锢在狭窄的生活中。只有放下包袱,才能挣脱束缚,走向广阔的天地。人不该成为生活的奴隶。我们短暂的一生,不该被世俗所桎梏。波澜壮阔也好,平凡淡然也罢,只要随心所欲,无问西东,便不愧此生。人啊,总是想要拥有,越是得不到,越想要得到,可须臾一生,到头来终究会烟消云散。林夕很喜欢《心经》中的一句话:“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人生在世,该随着心走,心无挂碍,便没有恐惧。唯有如此,现代人才能走出焦虑。佛学:如实观的哲学林夕说到佛的主旨是如何解脱痛苦,这是对的。根据学者霍韬晦的说法,佛学是一套“如实观的哲学”:“佛教首先假定人生的困扰来自无明,然后假定困扰的解决依赖如实观。”所谓“无明”,即是没有光明,在这个状态下的人苦恼痴迷;若要去除无明,有赖培育“如实观”──观照实相的智慧。然则“无明”的具体内容为何?“如实观”中的实相又是甚么?《杂阿含经》有段文字可以回答这些问题:“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观。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解脱者,真实智生。”佛陀从人的肉身(色)开始剖析,指出人的肉身是无常的,随着各种缘起条件而迁变不居。如果认为肉身可以恒常不变,执于青春时的肉身则成老苦,执于健康时的肉身则有病苦,执于生存时的肉身则为死苦。肉身如此,心理活动(受、想、行、识)也是如此,会随着事物而迁变不居。用佛学的用语,这就叫做“无常”。人陷于无明而不能自拔,正在于他们不明白世事无常的真相,误以为自己可以决定一切,而对事物生起贪恋。一旦有所贪恋,执于定常,就会生出各种苦果。设想一个情况:你拿着旧情人合照,照片中的你们笑得相当甜蜜。你看到后,竟然觉得哀痛。你哭了。为甚么会这样?佛学认为,世界的实相是流动的事件,而不是静止的物件。以照相机把本来流动不居的事件拍摄下来,变成某个镜头的定格,就是化流动为静止。如果把镜头所摄执为定常,就会产生苦果。一段关系的生灭常断,本来是一连串的事件,由不同的缘起条件所组成。截取某个欢愉片刻以为永恒,那是迷执;执于欢愉片刻,现在失去了,当然哀痛。破执的方法在于养成“如实观”。所谓“如实观”,即是洞识世事无常的目光。佛学认为现象的构成有赖各种因缘,“因”是主要原因,“缘”是辅助条件,一件事情得以成就,需要各种不同的条件来配合造就。这些条件的构成纯属偶然,背后并无上帝主宰操控。事物就是如此,依于因缘而生灭。洞明因缘,即能如实观照。因此事物无所谓“有”(being),以为事物是“有”即以为事物具备各样恒常不易的性质,那是执于定常,未能把握实相;同时事物无所谓“无”(nothingness),以为事物是“无”即以为事物终必归于虚无,花开了会丢谢,潮起终究潮落,这也是执于定常,以为事物有一个从有到无的发展历程。一般人误解佛学,以为佛学悲观,观察到的是世事的消逝与灭亡。其实这只是无见、断灭见,跟有见、增益见是同一银币的两面,同样以为世事有某种恒常不变的定律。佛学却认为事物是“空”的,即是说事物在不变的流动变化之中(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