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地区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瓷器

偏远地区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瓷器

陈逸民陈莺

要对元青花瓷器有个相对比较完整正确的判断,就应该对已经收藏在博物馆的元青花瓷器有个相对比较完整的了解(当然完全掌握元青花瓷器的绝对数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样我们必须对一些偏远地区的县级博物馆所收藏的元青花瓷器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才能对元青花瓷器的概貌了然于胸。我们曾经在渑池县的博物馆看到一张瓷器图片,当时就询问陪同的博物馆馆长,提出能否观赏这件瓷器,因为那是一件元青花瓷器大罐。馆长告诉我们这件瓷器已经上调给市级博物馆了。当我们说出此罐的可能的年代时,馆长明显露出不舍之情。渑池虽然是个县级市,但还不算偏远之地,却也发生了不识元青花的故事,可见对元青花的研究还是有普及的必要.

下面的元青花就完全来自偏远之地,认识它们,可以纠正许多对元青花瓷器的偏见。

图5-1甘肃省临洮县博物馆收藏

图5-1是一件元青花鸾凤纹匜,出土于甘肃省临洮县衙下乡寺洼村,现为甘肃省临洮县博物馆收藏。

此匜外壁饰以莲瓣纹,内壁绘有缠枝菊花,匜心绘有凤纹,纹饰图案为典型的元代风格。而青花浓郁处可见苏来麻尼料的特征。匜是传统的中国特有的器型,它脱胎于青铜器器型,这类器型的元青花瓷器国内多有出土的报道,而国外现存的元青花瓷器中,却鲜有相关报道。这可能是这类带有明显我国传统风格的瓷器和国外收藏者的审美需求不太吻合,因而很少输往国外。而甘肃临洮地区出土了这件在国外不见报道的青花匜,说明这类器型在国内广为传播,即使远在甘肃,也有着它的市场需求。

5-2

5-3

图5-2是同样出土于甘肃省临洮县衙下乡寺洼村的一件元青花花卉纹玉壶春瓶。它也是上海博物馆元青花大展的展品。应当说明的是,我们的这张照片并非摄自上海的大展,而是摄自浙江省博物馆的丝绸之路展。此瓶展出时虽然标明为“元青花花卉纹玉壶春瓶”,但仔细观察它的腹部图案,明显看到花卉丛中有一个仙鹤(图5-3),因此其艺术价值也不是一件普通的花卉纹饰可以相提并论。这件元青花发色的用料拟为苏料和国产料相混合的钴料,其蓝色中虽然有黑斑,但铁斑和锡光不甚明显。从其叶子的画法来看,应该是元末的表现。这件玉壶春瓶自上而下共有九层纹饰,依次为:蕉叶纹、卷草纹、莲瓣纹、卷草纹、仙鹤花卉纹、花叶纹、卷草纹、莲瓣纹和卷草纹。从纹饰的层次来看,卷草纹明显地用来作为分割图案的辅助纹饰,这一点可以作为元青花纹饰图案的一个基本特征,特别是在元代瓷器的琢形器上,表现得更为显著。元青花瓷器的图案,因为采用满功的表现手法,即在瓷器的外表都画有各种纹饰,很好有留白的地方。因此,其琢形器上一般都有多层纹饰,有五、六、七、八和九层的。有的意见认为有七层纹饰的元青花瓷器都是现代仿品,实际上是对元青花瓷器知之甚少的缘故,我们将在后面专门讨论这个问题,以下视听,从而避免误导读者把珍贵的元青花瓷器视作仿品。

西北的偏远地区有元青花出土,东北地区也有元青花出土。林西县也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边塞小城,它的窑藏,也出土了一些元青花瓷器。面对着桌上的数件元青花瓷器,尤其是能仔细地观察元青花瓷器的底足,一件一件地观察它们的加工工艺、特征和胎土,实在是作者梦寐以求的事情,对着这样的出土元青花瓷器,谁不会认真地观察(图5-4)?!

5-4观赏元青花瓷的底足

林西县在年10县共出土了7件元青花瓷器,分别是青花缠枝莲纹扁壶1件、青花龙纹盘1件、青花鸳鸯纹盘2件、青花菊纹高足杯1件、青花龙纹高足杯2件,现将这些元代青花瓷分别列出(见图5-5至5-18),

5-5青花青花缠枝莲纹扁壶

5-6青花缠枝莲纹扁壶另一面

5-7青花龙纹盘

5-8青花龙纹盘底足

5-9青花鸳鸯纹盘之一

5-10青花鸳鸯纹盘之一底足

5-11青花鸳鸯纹盘之二

5-12青花鸳鸯纹盘之二底足

5-13青花菊纹高足杯

5-14青花菊纹高足杯底足

5-15青花龙纹高足杯之一

5-16青花龙纹高足杯底足之一

5-17青花龙纹高足杯之二

5-18青花龙纹高足杯之二底足

其中青花缠枝莲纹扁壶、青花菊纹高足杯和青花龙纹高足杯中的一件为残器,青花缠枝莲纹扁壶已经截头,而青花菊纹高足杯只留下高足及其上面残留的杯心,而一件青花龙纹高足杯只是杯的口沿有残破,尽管林西县窖藏出土的元青花瓷器都是小件,但仍不失元青花瓷器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发现。

林西县自古以来,就是东胡、匈奴、鲜卑、库莫奚、霫、契丹等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地。唐贞观年间,在今林西县所属新城子镇西樱桃沟村设松漠都护府;辽代,林西县南部属上京道临潢府饶州,北境属庆州;金代,嘎斯汰河以北属庆州庆民县,嘎斯汰河以南属临潢府卢川县;元代,林西地区属中书省应昌路管辖;明清时期曾为巴林旗牧地,直至清光绪年间,清王朝实施“移民实边”政策才正式建县,因在巴林县之西而命名林西。从它的历史演变来看,林西县所在的应昌路在元代虽然直属中书省,且在元末明初曾短暂成为北元的首府,但应昌路故城在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达尔罕境内,离今林西县尚有数百里之遙,林西县在当时还是一个从迹稀少的地方。即使在如此偏僻地区,仍有元青花瓷器的窖藏出土,可见青花瓷器在元代并非什么珍稀之物。况且这里出土的都是实用器皿,壶、盘和高足杯都是日常用具,其纹饰也不见华丽,显然是普通人家的用品,和土耳其和伊朗馆藏的元青花瓷器相比,不仅器物本身比较小,而且纹饰也比较简单,这就透露这样一个历史信息,元代的青花瓷器生产曾经适应不同阶层的需求,既有精品,也有普品。而这种能够适应不同需求的生产,其规模一定不小,其数量也一定惊人。

于是乎,现在在四川发现了元青花的踪影,也是偏僻的雅安地区出土了写有“至正七年置”青花楷书款的双系盖罐,这件年出土于雅安市文化路基建工地瓷器窖藏的元青花,熟悉它的读者一定知道,无论其器型还是所写的文字款,都和精品元青花有着相当的距离。它又一次告诉读者,元青花的生产和销售的普遍性。

5-19元青花牡丹纹罐

5-20元青花罐内壁清晰的青花图案

5-21英国牛津大学阿斯莫林博物馆藏青花缠枝莲花鸳鸯纹高足碗内壁的图案

还有一件出土物,它的特殊性,可能会引起业内专家的否定。它就是出土于宁夏明代城垣遗址的一件青花小罐(图5-19)。宁夏银川自始至终应该都是一个边陲城市,这件青花小罐的出土,告诉读者,元青花瓷器在元代的流通的广泛性。这件小罐,它的特别在于器表有开片,罐内壁还有青花图案,参见图5-20,它的装饰工艺实在有点离经叛道。年我们在宁夏银川的影视城发现它,一直思索它的特殊性。而这次上海博物馆元青花大展上的一件英国牛津大学阿斯莫林博物馆藏青花缠枝莲花鸳鸯纹高足碗内壁(图5-21)上的也有青花图案,把图5-20和图5-21比较,可见其相似性。因此,在偏远地区发现的元青花瓷器,尽管它的纹饰工艺有其特殊性,但还是可以在元代青花瓷器的绘画工艺中找到其伙伴。这件装饰工艺比较特殊的元青花小罐,能不能给读者这样的启示,整个元代的青花瓷器制作工艺,既有着许多比较一致的规律,也有着不少个别或者说比较特殊的例子。特殊和一般,看似矛盾,实际上真正反映了元青花瓷器的复杂性和完整性,反映了元代瓷器工匠的综合和特殊的审美意识。不能充分认识元青花瓷器的这种复杂性,就不能对元青花瓷器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就很有可能把一些真正的元青花瓷器归入现代仿品的范畴。

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过新疆地区出土的元青花扁壶,我们还期待着偏远地区更多元青花瓷器的出土和出现,它们也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元青花瓷器。

陈逸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xizx.com/lxxyy/1559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