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需要怎么确诊 http://m.39.net/pf/a_4599368.html潮汕善堂文化历史悠久,大体认为其起源于宋代潮阳的释大峰祖师,至今已有近千年。善堂是慈善活动的重要载体,有固定的场所,是常设性的慈善机构。正如国学大师饶宗颐所说,“善堂文化是潮汕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潮汕善堂特色,是潮汕人现实处世观,糅合释、儒、道的哲学思想,所形成的特殊文化”。善堂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多为地方士绅贤达、有识之士,创立善堂的目的是帮扶济困,造福一方。樟林在民国中后期就先后创立了“同益”与“义心”二所善堂。▲宋大峰祖师塑像那么樟林的二所善堂具体在什么年代成立?又在什么前提下促使成立善堂,其主导者又是谁?带着诸多疑问,笔者多方走访樟林诸位长者,参考相关资料,终于对同益和义心二所善堂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樟林八二风灾特刊》▲记录八二风灾的老照片年(民国十一年)“八二风灾”,澄海死伤无数,单单樟林就有一千四百多人丧生。虽然樟林临时成立了一个救灾公所,但面对那横尸遍地,恶臭冲天的场面,主导者一时棘手,幸得潮安的四所善堂各派一支队伍来协助樟林收尸,历时近一个月。事后樟林诸多乡贤感触颇深,俱叹道:所谓“金樟林,银东陇”,偌大的樟林埠怎么就没有一个善堂?故乡中有识之士俱倡议樟林应创建一所善堂。经过多年筹备,终于在年成立了樟林的第一所善堂——“同益善堂”。▲樟林城内福寿寺(樟林佛香阁供图)同益善堂址设于樟林城内南门关帝庙(即福寿寺)内,由张良臣(人称能深爷)挂帅当领导,其内部的组织十分明确,设总理一人,协理二人,堂长、财政各一人;并设立收埋队,组员十余人,承担收尸掩埋工作。已知善堂早期堂员有马进明、林谟炎,郑国俊、林德谦等。所有职员除了掩埋队员,均系由大会当众选举产生,各职位的任期为一年,可连选连任,均为义务职。善堂成员必操正业,品行端正,乐善好施,新成员须得一位以上的善堂成员作介绍人,方可加入。▲樟林同益善堂铜章(得合书店供图)同益善堂当年从事的慈善活动主要有:收埋无主尸体、施棺赠葬、义务消防等。主要设备除收尸掩埋之工具外,还置有救火水枪,以及华侨捐资购置的老式手摇救火消防车。善堂堂员着装配置有统一黑色制服(上衣上方两边各绣有“同益”二字,下方左右各设一个口袋),还配有铜质胸章一枚。善堂所有堂员,包括领导在内,纯属义务工作,没有任何工资补助。善堂的经费开销也全靠各堂员及社会善信捐赠,即便出动大量人力物力救灾救火,抬棺掩尸,也没有任何报酬,偶有东家送点面食粿品、粗粮或少许钱银作为薄酬,堂员便以此充饥,否则也并无半句怨言。当年善堂堂员多为农民或小商小贩,一般上午耕种劳作,午饭过后便到善堂集中,若善堂门口有挂牌写上今日有某某事,大家便自觉参与,不必专门通知,如果无事发生,那么大家便在堂内喝上几杯粗茶,闲聊一会,权作午休放松身心。他们大多出身社会底层,生活虽然贫困,但能投身善堂工作,可见皆是充满爱心,乐善好施之人。▲樟林西社“叶厝埕”事有凑巧,年某一天,同益善堂用以供奉宋大峰祖师及诸佛菩萨的铜制香炉被盗,善堂所有堂员众口一词,皆认为香炉是被一个叫“尤老”的堂员偷走的,尤老矢口否认,但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尤老百口莫辩,一气之下离开了同益善堂,后查实是被冤枉。事隔不久,恰好东社人“嗳伯”刚从暹罗(泰国)归樟,嗳伯此人在暹罗是“大兄”出身,而且据说“身怀绝技”,是一位颇有神奇色彩的人物,尤老即与嗳伯磋商,另创一所善堂。年新善堂成立,取名“义心”民间多称之为“义心善堂”或“义心社”。已知早期堂员有:尤老、嗳伯、黄树初、郑成烈、巧俊、陈斯命、江文秋、陈植才、吴仕荣、陈大炽、陈大胜、陈任才、林来朝等。义心善堂起初址设于樟林西社“叶厝埕”,后迁址广盛街“藏经内”后书斋,直至善堂解散。▲位于樟林广盛街东藏经内后书斋义心善堂祖师坛两旁有一副对联:觉为善最乐,非众志难行。冠首“觉非”二字是对东社垂庆里黄树初(号觉非)的称扬。黄树初乐善好施,在义心善堂成立之初,倾注心血捐资捐物,贡献不小,故善堂将其名字撰作冠首对联,以表其功德。善堂还用“义心”二字做冠首,作门联一副:义必仁慈供养因缘证十二,心无邪僻庄严世界开三千。▲樟林河尾掩埋队祖师令,形制与原樟林二善堂的祖师令相同。义心善堂与同益善堂性质相近,俱设有祖师坛,供奉宋大峰祖师、玄协两帝、华陀仙师、诸佛菩萨、城隍境主,皆以慈悲济世,积德从善为宗旨。且皆制有祖师令旗,或叫祖师令,俗称祖师幡,为善堂的标志之一,每于殓尸掩埋之时举幡行于前,请祖师坛香火于幡中临时安奉,以保众堂员平安,也作为善堂的信仰之一。▲今位于樟林城内的大峰祖师坛昔年樟林有守孝之人出门时头上要戴斗笠之习俗,故善堂配有专门斗笠,以供掩埋队殓葬时之用,每次善堂成员戴此斗笠出勤,人们一看便知乡中又有人老去(逝世),故樟林当地有歇后语:善堂斗笠——出聚死。此歇后语今已作他义,意在警示做某事的风险极高,若执意为之必以失败告终。另外,斗笠除了出葬佩戴外,在救火时也作头盔防护之用。▲善堂斗笠参考造型(图片来自网络)二所善堂同样配有手摇消防车、水枪与制服,还备有棺材虎(即抽底棺材,一般有大小二种规格)。积极开展收尸、抬棺、掩埋、修冢、做功德、救火、施茶、施医、赠药等善举,扶危济困。公益活动所需要物资主要靠华侨及当地商贾、善心人士无偿捐赠。善堂下属之消防队,日夜有队员轮流值班,以便在火情发生时能及时赶赴现场扑救。由于当年樟林的建筑屋宇多为传统土木结构,为判断火情危险程度,救火时消防员全部赤足上阵,以便在厝顶时能感知屋瓦的温度,如果瓦片温度过高,救灾人员须及时撤下,否则将有生命之虞。救火队员的脚底也常因此而被瓦片或铁钉所伤。这种方法可能不太科学,但在那个条件较为落后的年代,也不失是因地制宜的“土办法”。▲手摇消防车参考图例(图片来自网络)在抗战时期,全国各地多有饥荒瘟疫,上世纪40年代初,霍乱肆虐,樟林也难以幸免,本地人称之为“着大摆”,意为瘟疫大流行。樟林“着大摆”时大量乡民感染霍乱而死亡,同益善堂冒着风险担负起处理病亡遗体收殓的工作,一方面用生石灰将尸体覆盖进行处理后用船运载至散坟埠义冢集体掩埋,另一方面在被感染家庭场地以中草药熏蒸对环境进行除臭消毒。值得一提的是,一九五二年打响解放南彭列岛海战,同益与义心两所善堂皆参与了战后烈士遗体的收埋工作。各善堂协助部队先将阵亡烈士遗体集中于南澳岛一小溪口进行仪容清洗整理登记姓名,后用五肚船运至龙潭村庙旁山坡上入棺暂殓,待数日后在樟林择得福地建造烈士陵园,再将烈士遗体迁葬在今之樟林烈士陵园。此等事迹义举也一定程度体现了樟林善堂在殓葬方面的专业性。▲位于樟林四十一军烈士陵园解放后,同益善堂当家人(创始人)张良臣不幸蒙尘而去,致使善堂人心涣散。一九五八年,同益善堂和福寿寺被裁撤,其堂址也被改作东里卫生院樟林分院,善堂堂员随之散去,其中也有小部分堂员加入到义心善堂,补充义心善堂的力量。▲张良臣后人赠建樟林河美小学教学楼”能深楼”同益善堂解散之后,义心善堂独当一面,继续为樟林慈善事业做贡献,享誉一方,也屡受海内外华侨资助。后来不幸被说成“里通外国”,继而被定为黑帮组织,于一九六六年被迫解散。其工具设备等则分发给各村使用,新兴街村当年就分得大鼓,深波各一个,还有几套做功德用的“海青”(师公袄),其堂址也屡次改为他用。樟林同益、义心二所善堂就这样渐渐淡出历史。▲张良臣后人赠建能深纪念桥时光荏苒,同益善堂已经解散六十余载,义心善堂也撤销了五十多年,当年善堂众多堂员大都也已作古,他们的慈善事迹也随之淡出人们的视线,被人们渐渐遗忘。笔者虽为樟林人,但毕竟是后来者,幼时曾多次听周边老辈讲述同益和义心这两所善堂的事迹,颇有印象,樟林善堂从诞生到消亡,其存在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但也造福一方乡土,为樟林的慈善事业贡献力量,樟林的历史当为此二所善堂记上一笔。谨此将走访中为数不多的善堂老堂员及乡中长者所述点滴,凭拙笔凑成以上记录,聊表对善堂先辈的敬意,也谨此抛砖引玉,祈请方家斧正。注:
关帝庙,在樟林城堡南门内。康熙年间建。乾隆九年甲子右营守备谢英重修。嘉庆六年辛亥守备谢富、绅士陈先等重修。(嘉庆《澄海县志》卷一六《祀典》)
文中部分人物简介:张良臣:樟林新陇人,别名能深,人称能深爷。参与创建樟林同益善堂,并担任首任总理。
马进明:樟林南社人,人称马明,早期樟林同益善堂堂员。在同益善堂解散后,主要以办丧葬功德为业,是当时樟林有名的坛主,即做亡斋头家,以能组织大功德法会见长,曾在樟林塘西做过七天七夜的亡斋大功德法事。
林谟炎:樟林南社人,人称毛炎(“谟”与“毛”谐音),早期同益善堂成员,在樟林一带以收殓各尸骸著称。善堂解散后在当地以做亡斋为主业,擅长料理本土丧葬事宜。后仍热心公益,主要参与年崩隆城关及年“7.28风灾”灾后水尸收殓等。
郑国俊:因生肖属羊,人称老羊,樟林东社郑厝内人氏,樟林同益善堂堂员。曾以做亡斋为业,后经营糜铺,半碗叠,以蚝糜,米酱朥著称。樟林“老羊仔猪脚饭”创始人“老羊仔”之父亲。
林德谦:字嘉通,樟林新兴街人,以经营糖绞寮为业。热心公益,樟林同益善堂早期堂员,义务救火队成员。于感染霍乱而殁。
尤老:本名洪炳成,樟林西社人氏,义心善堂创始人之一。
嗳伯:姓陈,名不详,原籍樟林北社人,后居东社,义心善堂创始人之一。
黄树初:号觉非,人称黄六秀,樟林东社垂庆里人。“八二风灾”中举家十余人,幸得脱险。樟林救灾公所举定职员,任粮食主任。承赈灾团资助,与同仁修筑(虫习)墩脚堤。民国十三年(),海澄饶医院、分设孔教分会以开平民义学,树初氏是赞成人之一,又担任顺天善堂执行委员。后又参与创建樟林义心善堂。
郑成烈:樟林人氏,参与创建樟林义心善堂。后移居香港,但仍继续捐资捐物,以支持义心善堂工作。
江文秋:樟林西社人,经营“勤发”商号,主营酱油等腌制副食调味品,江泽楷老师之祖父。附图:樟林福寿寺其使用功能几经变改,近几年已经荒废。▲灰塑门匾严重风化,字迹已难再辨认。▲剥落的墙体,显露出部分原来门楼的面貌▲从大铁门的洞口往内探望,只看到里面已经长满杂草。西社藏经内后书斋去年听闻其即将要拆除改建,赶去想要记录点什么,奈何还是晚了一步,拍了一些现场照片,权作点滴记录。▲已被拆除的屋顶▲待拆的火巷门(原义心善堂大门)▲已经残破不堪的主座▲红色年代的标语及壁画▲折建现场▲残破的角落,还是能看到原来的精致摄影:垚火潮韵审稿:荖草余可贾垚火编辑:荖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