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出版史上的失踪者夏瑞芳为出版文化乃至

白癜风怎样治疗最快 http://www.yushiels.com/
夏瑞芳:创商务大业,开印刷先河

来源:出版江湖

夏瑞芳的身上闪耀着许多企业家精神,诸如创业精神、创新精神、责任意识、市场意识和人才意识等。

——于殿利

作为商务印书馆的创始人,夏瑞芳却远不如张元济、王云五等人声名显赫。事实上,关于夏瑞芳的资料存留甚少,卢仁龙先生曾称其为“现代出版史的失踪者”。但是在他看来,夏瑞芳用实际行动绘就了一幅又一幅精彩的文化场景,他建构出的文化范畴,为上海产业的发展,为出版文化乃至全国的文化行业都贡献出了典范。

大抵是出版人讲情怀,不愿让这一行当显得过于商业,以至于经营者常常被忽视,而夏瑞芳则是这样一个被称作“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的出版企业经营管理的领军人物。在他创业的十七年间,将商务印书馆从一个小型印刷厂逐步扩张为上海乃至全国顶尖的大型出版企业。

夏瑞芳(—)

江苏青浦(今上海市)人,字粹芳

年集资在上海创办商务印书馆,出任经理

年创办《外交报》杂志

至年,先后创办发行了《东方杂志》《教育杂志》《小说月报》《少年杂志》等

年1月10日被陈其美派遣的刺客暗杀身亡

成长

01

回顾夏瑞芳的一生,儿时不凡的经历似乎便已昭示了他往后不凡的三十余载。20世纪早期的领导理论研究者认为,领导的特质与生俱来,领导者自身具有一定数量的、独特的,并能够与其他人区分开来的品质与特质,以对其成为领导产生有效的影响。儿时的夏瑞芳被寄养在乡下,年,11岁的他因想要回到上海生活,便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上海的寻母之路,在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的当时,夏瑞芳的这一举动无疑是惊人的,而驱使他后来敢于走上创业之路的冒险精神,在这时便已经初现端倪。

来到上海的夏瑞芳进入一所教会学校——清心学堂。这段经历对于夏瑞芳来说是难得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这段求学经历奠定了他此后工作、生活的基础。在这所学校中,夏瑞芳主要学习印刷技术,见识到西方世界的广大,学习了西方领先的技术和先进思想。为他此后的工作提供了基本的技能,也让他能够在商务印书馆的经营过程中,始终重视并且坚持对外合作、交流,向西方学习。但又不仅如此,在生活上,他结识了未来一同创业的鲍咸恩、鲍咸昌兄弟,还有高凤池等人,更是与鲍式兄弟的妹妹结为夫妻。

毕业后的夏瑞芳尝试过诸多工作,他起初前往同仁学院学医,但是这一学院不正规的教学方式让他毅然决定放弃。从医院出走后,他重新做回自己的本行,先后在文汇报馆担任排字工,从事英文排字工作,在字林西报担任植字部主任,在北华捷报馆担任排字负责人,但最终他无法忍受英国经理奥多对工人的粗暴对待,从北华捷报馆辞职,另寻他路。

02

创业

年,对于夏瑞芳来说是他人生的分水岭。这一年,他联合鲍式兄弟、高凤池等人共同创立了商务印书馆。几人的友谊从中学延续到工作中,而夏瑞芳则凭借他的精明、果敢等特质当选商务印书馆的总经理。

商务印书馆的创立转变了他的人生方向。尽管依然从事的是他熟悉的印刷工作,但是与以往排字工不同的是,开办企业意味着身份的转变,要从一个听从他人安排的工人转变为手握企业生死大权的决策者,从一个小的排字工作的负责人转变为带领全体员工共同经营的领导者。事实证明,夏瑞芳很快适应了这一身份的转变。

商务印书馆

从家族制到股份制

商务印书馆最初可以视为家族式企业。由于人手稀少,夏瑞芳在自己亲力亲为,负责从出版、印刷、发行的各个环节的同时,也邀请家人一同加入到商务印书馆的运营中。但是他清楚企业若想长期发展,需要淡化家族在企业中的作用,他学习西方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先后进行了两次改革,将商务印书馆从家族式企业转向了现代股份制。

年,张元济和印有模投资元,加入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更名为“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年,日本著名的出版机构——金港堂计划在上海开办出版印刷企业。夏瑞芳抓住时机,审时度势,与金港堂进行谈判,希望达成合作。当时的商务印书馆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期,金港堂考虑到初入中国市场,需要消耗大量资金,同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与商务印书馆合作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于是双方达成协议,中日双方分别占股50%,由中方负责主要的工作。这一合作让商务印书馆避免了竞争的同时,也扩大了商务印书馆的规模,调整了股份结构,更为之后商务印书馆得以引进日本先进技术,学习日本先进的工艺方法奠定了基础。胡愈之曾就此事评价他说:“商务印书馆的创始人夏瑞芳是一个企业家,他首先主张同维新的知识分子结合,再是认清了需要利用日本资金和技术,最后把日本股子收回来,可以说是民族资本家中的一个杰出人物。”

在此之后,夏瑞芳又陆续并购了京华印书局、美华印书馆,收购了国学扶轮社、乐群书局、中国图书公司等出版机构。诺贝尔经济学家获奖者乔治·斯蒂格勒曾说过:“没有一个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方式的兼并收购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商务印书馆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夏瑞芳通过资产运作,使得商务印书馆迅速得以规模化发展。

引进先进技术与器材

商务印书馆最初只是一个小型作坊,不仅员工稀少,设备也很简陋,仅有两部手摇印机、两部脚踏圆盘和两部手板压印机。在此情况下,夏瑞芳决心要提升技术,引进器材,他前往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参观,考察先进的印刷设备,为商务印书馆引入先进的技术和器材。年,在夏瑞芳的带领下,商务印书馆收购了日本人开办的,当时最大的一家印刷厂——修文印刷局,引入其先进的技术与制版、印版的先进器材,使得商务印书馆很快便成为了国内鲜有的掌握了凸版、凹版、平版等印刷技术的企业,发展速度迅速提升。年,商务印书馆设立了黄杨木版部,年开始使用珂罗版、年改进铜锌版……作为一个以印刷起家的企业来说,先进的印刷技术和印刷器材支撑商务印书馆进一步发展。

出版英文原版教材

尽管我们更多的将夏瑞芳视为企业管理者,但亦不可忽视他对于商务印书馆图书出版选题做出的贡献。商务印书馆创办之际,恰逢维新运动后,一股学习新思想、新知识的社会风气席卷全国。商务印书馆所在的上海更是当时的东方贸易中心,汇集着各国商人,学习英语成为开展贸易活动的必需条件。夏瑞芳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xizx.com/lxxxw/1319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