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物装裱:打造“人生博物馆”
半月谈记者张力元
95后北京女孩林西有个“硬核”爱好——旧物拆解和装裱。电脑、相机、手机、手表、电动牙刷、磁带、汽车模型……林西啥都拆,并能将零件重新归置,装裱成新的作品。在她眼中,旧物不是废铜烂铁,可能是快乐童年、热烈爱情的见证者,或者生命最后的陪伴者。在解构与重组中,人的情感得以栖息。
这也是一场旧物回收再利用的环保实践。目前,林西在山东潍坊拥有自己的工作室,团队累计拆解和装裱物品种,年营收超万元。
林西:我打小就喜欢拆东西,比如家里的录音磁带、汽车模型什么的,虽然当时拆完我无法还原,但这个摸索的过程我很喜欢。年,我在日本一家博物馆看了一个昆虫展,有一些昆虫“肢解”标本特别吸引我,我觉得“解构”这门艺术很有意思。后来我在英国参加一个环保活动,看到由废旧材料加工而成的艺术作品,就意识到废旧物品不是垃圾,它们可以继续发光发热,便想尝试用自己闲置的东西做点什么。
我先拿自己的游戏机“开刀”,想看看它能被拆成什么样。碰到不会的地方就上网查,看到螺丝钉就卸,少什么工具就买,桌子上逐渐堆满各种螺丝刀、镊子、酒精、结胶液。
林西
渐渐地,我摸索出一套制作流程:确认可以拆解的部分,将零件清洗、擦拭干净;搜集并分析物品资料;设计、绘制手稿,将有价值的信息标注在零件旁边,如上市时间、芯片类型等;拍照,做成电子版;打印图纸,把零件粘上去,完成装裱。
总部设在布鲁塞尔的电子电气设备废弃物论坛发布报告称,年全球亿台被持有的手机中预计有53亿台沦为废弃物。这些废弃的手机平均厚度如果按9毫米算,堆叠起来高度约达5万公里。
年9月,林西用了3天时间将一台iPhone4手机进行拆解和装裱。她随手拍了一张照片发到朋友圈,意外的是,不少朋友问她在哪里能买到类似的作品。她意识到,这背后可能有一个蓝海行业。
林西:我立即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了一则宣传视频“用过的手机不要丢,让我帮你稍加设计一下”。视频长1分钟,竟然就收获了上万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