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地理名片农牧业质效双升

编者按:自年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积极落实工作部署,取得亮眼的成绩,在打造“地理名片”的同时,带动农牧业质效双升。本栏目将分上下两篇,聚焦内蒙古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的思路和做法。

立冬至,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大草原上已经覆盖了一层白纱般的初雪,茫茫草原上头顶毛色或黑白或黄白的“乌珠穆沁羊”在悠闲啃食牧草,这些羊承载着牧民美好愿景,也为草原平添不少生机。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的牧民准备运送牲畜出栏交易。资料图

在赤峰市林西县恒丰粮油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中,未经加工的金黄色“赤峰小米”远看像一座座沙堆,在阳光下尽情闪耀金黄的色泽,映衬着农人们幸福的笑脸。

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的薯都凯达食品有限公司马铃薯加工车间内,经过去杂、蒸汽去皮、土豆条长短分离、自动称重等一系列工序,“乌兰察布马铃薯”变成了即食薯条,在空气中散发着令人垂涎的香气。

类似“乌珠穆沁羊”“赤峰小米”和“乌兰察布马铃薯”这些农产品有个共同的身份——农产品地理标志。据了解,年,内蒙古完成新登记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16个。截至目前,全区农产品地理标志共个,其中种植业80个,养殖业37个,渔业16个,20个产品纳入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

保品质让地标产品名副其实

11月初的林西县,地里的谷子已经收获完成,田间地头少了农民们忙碌的身影,而此时位于林西县的内蒙古农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恒丰粮油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机械轰鸣,工人们把加工好的“赤峰小米”装袋、装车,干得热火朝天。

“我们建立了完善的15万亩绿色种植基地。这里日照充足,自然雨水、昼夜温差形成的露水滋润着谷子生长,加上传统旱作的原生态生产方式,使生产出来的谷子成为真正的绿色农产品、绿色优质小米的好原粮!”公司负责人赵滔对自己的产品满怀信心。

赤峰市是“中华第一龙”的故乡,境内多丘陵山地,拥有万亩旱作耕地,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具有生产地理标志农产品“赤峰小米”及其他优质杂粮的自然禀赋。

地理标志农产品为传统农产品赋予了文化内涵,要长远发展还需修炼好品质这项“内功”。“为落实内蒙古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程工作部署,我们加强‘赤峰小米’品种资源保护,提升谷子品种的优良品质特性,对已经审定的传统特色地方品种继续进行有针对性优化保护。”赤峰市农牧局副局长杨薇告诉记者,在保障“赤峰小米”地标产品品质的同时,赤峰市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打击假冒商品,保护“赤峰小米”区域品牌标识。建立完善地理标志农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包装标识制度。严把授权关、监管关,严格监督证书使用,市县两级工作机构严控技术规程和质量控制措施,定期开展地理标志证书持有人和使用人检查工作,对超范围用标和不规范用标等问题及时督促整改,确保“赤峰小米”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顺利实施。

促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乌兰察布气候冷凉,年平均气温4.3℃,夏季气温只有18.8℃;空气清新,环境无污染,中心城区年空气优良天数天;无霜期95-天,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这些自然条件为马铃薯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

自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当地马铃薯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驶入快车道。

“马铃薯产业是我市农牧业的主导产业之一,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收入来源。近年来,我市上下各级围绕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实施目标,强化基地建设、完善良繁体系建设、打造优质品种、提升仓储能力、发展精深加工,强力推进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产业优势进一步凸显。”乌兰察布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心主任吴凯龙告诉记者。

年,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万亩,预计鲜薯产量可达到万吨左右。形成了东起兴和西至四子王旗长公里的马铃薯产业带。到两年间共新建高标准智能仓储库89万吨,仓储能力进一步提升。包括薯都凯达食品有限公司在内的32家马铃薯加工企业,淀粉年加工能力17万吨,薯条薯片年加工能力6.5万吨,全粉年加工能力2.8万吨,马铃薯鲜薯加工转化率达到38%,生产加工能力逐年提高。

“中国羊肉看内蒙古,内蒙古羊肉看锡盟”。提到锡林郭勒羊品牌,可以说乌珠穆沁羊和苏尼特羊这两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已家喻户晓。然而在阿巴嘎旗还牧养着一种传承百年的国家级优良品种羊——地理标志农产品“乌冉克羊”。

在阿巴嘎旗额尔敦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记者看到,羊经屠宰加工后,按食用方式的不同,被细分为20多种产品,有适合烧烤的、有适合涮肉的,还有加上水就可食用的即食产品。企业负责人包福成告诉记者,公司采取牛羊肉直销和饭店自销两种方式,先后在全国各地成立了30多家餐饮连锁店。凭借公司科学先进的经营理念与地理标志农产品品质保障,实现了企业一二三产融合快速发展。

“当前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形势喜人,内蒙古的地标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据内蒙古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主任李岩介绍,去年以来,内蒙古就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出台配套政策、明确工作机制、强化重点措施。“我们要求基地建设要标准化,品质要严格按照产品质量控制技术规范来做。同时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开发与保护并举、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完善配套产业链,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附加值。”

提品牌地标产品“名利双收”

“内蒙古味道”香飘万里,通辽黄玉米、科尔沁牛、乌兰察布马铃薯3个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超百亿元。

内蒙古地标农产品品牌价值的快速提升,离不开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的实施。年,内蒙古优先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前景广、特色突出的乌兰察布马铃薯、科尔沁牛、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赤峰小米、河套向日葵、扎赉特大米、阿拉善白绒山羊、三河牛9个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实施地标保护工程。拨付万元用于地理标志保护工程,主要用于基地建设、品牌建设、品质保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有力拉动了农产品提质增效,让地标产品“名利双收”。

在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中,内蒙古有11个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上榜,涉及粮食、油料、畜禽等品类。

“我们以安全、优质、绿色为基本要求,在地理标志保护工程中充分发掘内蒙古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地理标志农产品文化内涵,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展示,以‘亮丽内蒙古,绿色好产品’为主线,提升全区地理标志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发利用多种形式营销促销平台,加强产销对接,提升‘蒙字号’产品市场占有率,促进优质优价。”李岩表示。

近年来,内蒙古紧紧围绕“质量兴农兴牧、绿色兴农兴牧、品牌强农强牧”,采取一系列举措大力支持农畜产品品牌建设,打造肉羊、肉牛、马铃薯、玉米、向日葵、大米、杂粮、杂豆等“蒙字号”品牌,形成了一批叫得响、有影响力的区域公共品牌。(农民日报记者刘远李昊)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xizx.com/lxxly/1642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