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采风柿林西畔有丹邱

白癜风治疗去哪里 http://baidianfeng.39.net/

朱静

网络

柿林古村

丹山赤水

青瓦石墙

有天然的绝色

早年看过一幅水墨画,画中深岩远壑,野云环绕。空谷中卧二三草庐,蓠落吊红簇簇。画末题有“赤水归心切,丹山旧迹存”的跋语。从此念念不忘,如遇良人。

恰是深秋,暖阳明媚,随作协前往余姚采风。大巴行于四明山的盘山公路,只见青山绵绵,次第相迎。探窗远望,两岸山林苍翠幽深,并未见暮秋时节该有的萧瑟。一路兜兜转转,正午时分,终于抵达目的地。

泊车缓行,路旁山石迎客,上有“溪水沐丹悬倒影,柿林一井饮千丁,年年十月秋风起,漫野枝头挂赤铃”的朱笔字迹,不觉莞尔,四下寻觅传说中的大岚“吊红”。导游笑指前方:“时节正好,柿林古村可饱眼福。”行不多远,果见山岚叠嶂之间,隐隐现出高低错落的青瓦屋脊,令这世外仙境,多了些许人间烟火之气。沿着麻石山道拾阶而下,便是柿林古村。

这座已有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三合院形制,完好保留了明清时期的江南建筑风格。小巷青石铺就,苍苔点翠;阡陌纵横,鸡犬相闻。据导游讲解柿林古村是一个单姓的血缘村落,全村多位村民皆以“沈”为姓,故有“一村一姓一家人,一口古井饮千丁”的说法。游至柿林沈氏宗祠时,留意了一下祠堂内的族谱介绍,上书“沈氏始祖是周文王的第十子,受封于沈地,遂以封地为姓,其第四十五世沈太隆于元末明初为避世迁居于此。”好奇心激起了我刨根问底的兴致,遂手机网上搜索,还真有重大发现,原来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镇江人氏)竟是这一脉沈氏的第二十四世孙,与柿林村的始迁祖沈太隆相隔约二十余世。

莫非这就是柿林古村西侧梦溪草亭的由来?余姚作协秘书长方其军在其《柿林民居:梦溪的寻踪》一文中写道:“相传,沈括自称,三十来岁起便常在夜间梦见一处地方,登上一座山丘后眼前繁花似锦,山丘之下还有清澈的小溪;此梦每年重复数次,有时连梦数晚,都是相同的景象。‘梦溪园’由此而来。”沈氏后裔迁居之梦溪,曾在年前滋养了沈括的梦境,又泽被了沈氏族人六百余年,仿佛冥冥中早有天定!

行过秋雨坪,步入村中峡谷,坐于赤水桥边歇脚,时有细泉流淌之声泠泠作响。寻声望去,唯见绝壁参天、奇岩峻秀、凤竹蔽日、秋水长滩。闭了眼痴想:若能终老山野,汲溪水煮茗,邀仙人对弈,名利皆抛亦何妨!这样一想,恋恋不舍地离去。“赤水归心切,丹山旧迹存。洞天多福地,幸有柿林村!”那一刻,诗心如泉涌。是啊,如果没有柿林村,这丹山赤水之地哪里会有“耕读传家”的古老遗风?

当我此刻行走在文字间,回忆起“柿林”悠长的巷弄、苔藓斑斓的石墙、同心井壁罅隙的足音,我仿佛在早年的那幅画里,看到了沈氏族人在丹山赤水间诗意的栖居,他们把“饭稻羮鱼”的烟火气融入了四明山水,也把“文肃世家”的文脉融入了姚江文化,数百年来,绵延不绝。

此文发表于《扬中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xizx.com/lxxly/1366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