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不尽的学共课堂读不完的自然之书
——《读不完的大书》课例教研纪实
林西县新林镇寄宿制小学
李晓慧
“上公开课,就像家中来客必定要洒扫庭院、准备盛宴一样,其中有准备的紧张,更有展示的兴奋。这就像过日子如果没有客人,可能终年粗茶淡饭、散淡随意,正是那经常光顾的客人,使得我的‘家政技艺’一日千里”。窦桂梅老师的这番话道出了每位准备公开课教师的心声,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教师而言,公开课更具“魔力”。小语工作室对“学共体”建设的探索和引领,我校对年轻教师的重视和培养,让我拥有了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最初接到任务时的兴奋与期待,选课的纠结与踌躇,备课时的思量与琢磨,讲课时的激动与紧张,评课时的收获与成长......点点滴滴都让人刻骨铭心。
备课:融集体之智慧明学习之路径
文本阅读探寻意图
我执教的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读不完的大书》一课。选定课题后,备课第一道难题也随之而来,这是一篇全新的课文,今年刚刚选入部编教材,所以无论是教参还是网上可供参考的资源少之又少。如何领悟课文设置的意图?确定怎样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怎样设计学习单问题才能引导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做到人人能参与,又不乏挑战性?种种问题困扰着我,备课一度陷入僵局。最初我只是不断地读课文,争取通过读对文本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我也期待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能在我的备课中得以验证。果不其然,通读整个单元,包括单元导语、语文要素、各篇课文、课后题、交流平台等板块的综合阅读,终于有了一些收获。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和口头方式表达自己观察所得”等要求和目标,结合对整个单元内容的深入阅读,明确了本单元以“我与自然”为主题,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本单元编排了《大自然的声音》《读不完的大书》《父亲、树林和鸟》三篇精读课文,三篇课文有着密切的联系,且层层递进,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表现出大自然的无穷乐趣,但学习侧重点和语文要素落实的层面又各不相同。其中《大自然的声音》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描写声音的词语的生动;《父亲、树林和鸟》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丰富性,而《读不完的大书》旨在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生动性。课文以“好玩”为切入点,通过“总-分-总”的结构,从细微处入手生动刻画了小麻雀、老鹰、蚂蚁等动物,细致描绘了花儿、草、竹子、棕榈等形态各异的植物,以儿童的视角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和乐趣。
课前访问了解学情
课前对学生进行了访问,希望在访问中更充分的了解学情。在对题目的质疑中学生提到:这本书到底有多大?这本书有多少个故事,为什么会读不完?为什么称它为“大书”……而通过对课文的初步阅读,学生又提出为什么要把大自然比作大画册,而不比作成别的东西;“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又是另一种境界”中“另一种境界”是什么境界,为什么会是那样的境界……通过对文本的研读,结合题材特点,以及课前对学生的访问可以判断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识,对大自然的一些事物有一定认知。但却缺乏浓厚的生活阅历,对文本背后的丰富意蕴还难以完全体悟,就如怎样的“另一种境界”的疑问,学生很难产生情感共鸣,这必然会对学生体会语言生动性产生一定影响,而让学生体会生动的语言却正是本课教学重点,更是一个不易攻克的难关。综合以上问题最终设定具体学习目标为:
1、找出课文中好玩的东西,用多种方法体会生动的语言,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理解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一本读不完的大书;
2、积累文中生动的语言,细心观察自然,留意身边事物,灵活运用积累的语言和文中描写事物的方法,写一写大自然里其他“好玩”的东西,争取说得生动有趣。
集思广益协同研究
虽然对文本和学情有了一定的把握,但对于学习单问题如何设计仍旧一头雾水,对于学习重点在课堂上如何落实仍不得而知。11月5日和小语工作室北片区的伙伴们围坐在一起,进行了集体备课研讨。研讨过程中,老师们的真知灼见为我的备课之路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学习单问题设计可以围绕着课后题展开,但不应是课后题的再现;在有限的40分钟内,需抓住重点段落讲解,不能面面俱到,当然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落实“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的语文要素,必须要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课上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多种方式朗读课文,通过读来体会生动;文章的重点段落是第2、5自然段,所以在读的基础上,老师们提议可以设计相应小练笔,既让学生注重积累,又能及时将学到的知识得以应用和训练…在深度学习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