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12月13日,由浙江省委宣传部、省发展和改革委、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报集团主办的浙江省诗路文化产业发展主题活动暨首批诗路旅游目的地发布会上,首批诗路旅游目的地等名单公布,宁波(余姚)丹山赤水风景区列入浙江省首批诗路旅游目的地培育名单。现,文旅君推送一篇关于丹山赤水景区的散文,系江苏扬州人士来余姚采风所作,与诸位分享。
柿林古村,丹山赤水,青瓦石墙,有天然的绝色。
恰是深秋,暖阳明媚,随作协前往余姚采风。大巴行于四明山的盘山公路,只见青山绵绵,次第相迎。探窗远望,两岸山林苍翠幽深,并未见暮秋时节该有的萧瑟。一路兜兜转转,正午时分,终于抵达目的地。泊车缓行,路旁山石迎客,上有“溪水沐丹悬倒影,柿林一井饮千丁,年年十月秋风起,漫野枝头挂赤铃”的朱笔字迹,不觉莞尔,四下寻觅传说中的大岚“吊红”。导游笑指前方:“时节正好,柿林古村可饱眼福。”行不多远,果见山岚叠嶂之间,隐隐现出高低错落的青瓦屋脊,令这世外仙境,多了些许人间烟火之气。沿着麻石山道拾阶而下,便是柿林古村。
这座已有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三合院形制,完好保留了明清时期的江南建筑风格。小巷青石铺就,苍苔点翠;阡陌纵横,鸡犬相闻。据导游讲解柿林古村是一个单姓的血缘村落,全村多位村民皆以“沈”为姓,故有“一村一姓一家人,一口古井饮千丁”的说法。
游至柿林沈氏宗祠时,留意了一下祠堂内的族谱介绍,上书“沈氏始祖是周文王的第十子,受封于沈地,遂以封地为姓,其第四十五世沈太隆于元末明初为避世迁居于此。”好奇心激起了我刨根问底的兴致,遂手机网上搜索,还真有重大发现,原来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镇江人氏)竟是这一脉沈氏的第二十四世孙,与柿林村的始迁祖沈太隆相隔约二十余世。
莫非这就是柿林古村西侧梦溪草亭的由来?余姚作协秘书长方其军在其《柿林民居:梦溪的寻踪》一文中写道:“相传,沈括自称,三十来岁起便常在夜间梦见一处地方,登上一座山丘后眼前繁花似锦,山丘之下还有清澈的小溪;此梦每年重复数次,有时连梦数晚,都是相同的景象。‘梦溪园’由此而来。”沈氏后裔迁居之梦溪,曾在年前滋养了沈括的梦境,又泽被了沈氏族人六百余年,仿佛冥冥中早有天定!
行过秋雨坪,步入村中峡谷,坐于赤水桥边歇脚,时有细泉流淌之声泠泠作响。寻声望去,唯见绝壁参天、奇岩峻秀、凤竹蔽日、秋水长滩。闭了眼痴想:若能终老山野,汲溪水煮茗,邀仙人对弈,名利皆抛亦何妨!这样一想,恋恋不舍地离去。“赤水归心切,丹山旧迹存。洞天多福地,幸有柿林村!”那一刻,诗心如泉涌。是啊,如果没有柿林村,这丹山赤水之地哪里会有“耕读传家”的古老遗风?
据《大岚镇志》记载,柿林村曾有过几次更名,最初名“峙岭”,因此处曾有道士羽化登仙,故“峙岭”之名取其道家出世之心。后改“士林”,彼时沈氏族人已繁衍生息于此,始迁祖沈太隆谨遵先祖遗训,躬耕不辍,囊萤夜读。村内祠堂供有田产,收成除用于祭祀祖先外,其余皆用来奖励读书有成之人,凡有考中秀才、举人、进士者,均可获得双份祭品,所以柿林人历来崇尚读书,史上曾出过众多科举官吏、文人学士。
南宋高宗皇帝曾御笔亲敕沈氏后代为“簪缨继世,科举传家”。故“士林”之名取其儒家入世之说。至于何时改为“柿林”,镇志中并未详细记录,但柿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事事如意,百事大吉,长命百岁,家庭幸福美满”的美好寓意,故“柿林”之名取其家道兴旺之愿吧。
当我此刻行走在文字间,回忆起“柿林”悠长的巷弄、苔藓斑斓的石墙、同心井壁罅隙的足音,我仿佛在早年的那幅画里,看到了沈氏族人在丹山赤水间诗意的栖居,他们把“饭稻羮鱼”的烟火气融入了四明山水,也把“文肃世家”的文脉融入了姚江文化,数百年来,绵延不绝。来源:扬中新闻网
END
余姚惊艳亮相《魅力中国城》,魅力姚城闪亮全国
自媒体上的余姚,很美;你亲自来了,更美......
《魅力中国城》余姚化身“好老师”给你狠补历史课!央视《魅力中国城》启动余姚第二轮录制实地采风取景简讯集锦余姚越剧《皇后易嫁》在浙江胜利剧院受追捧等5条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